Sp. Pl. 2:694. 1753.
常绿灌木或乔木,高4-15m,胸径达60cm。分枝多,小枝近无毛。托叶长圆形,长1.2-2cm,宽0.7-1.2cm,先端圆,疏被星状柔毛,早落;叶柄长2-11cm,幼时密被星状柔毛,后渐变无毛;叶片革质,近圆形或阔卵形,长和宽均为6-15cm,基部心形,偶有圆或截形,边缘全缘或有不规则的小圆齿,先端渐尖或骤尖,下面密被星状柔毛,上面毛被较疏或近无毛,掌状脉7-9条,中央脉的基部有1枚条形的腺体,腺体长0.5-1cm。花单生叶腋或数朵排成腋生或顶生的总状花序状的聚伞花序;花序梗长2-5cm,无毛;花梗长1-3.5cm,密被星状柔毛,基部有2枚托叶状的苞片;副萼由7-10枚苞片组成;苞片三角状披针形,长7-9mm,下部合生至全长的1/2,与花萼的外面均密被星状柔毛;花萼钟状,长2-3cm,裂片5,披针形,长为萼全长的3/4,宿存;花瓣宽倒卵形,长4-6cm,基部合生呈钟状,黄色,内面基部暗紫红色,外面被星状毛;雄蕊柱长2-2.5cm,全部有分离的花丝,无毛;花柱分枝5,被腺毛,柱头扁平。蒴果长圆体形、卵形或近球形,长2-2.5cm,直径1.5-2cm,外果皮木质,密被黄褐色星状硬毛,有粗网纹,10室,每室有种子5-7颗,成熟时开裂为5瓣。种子肾形,密生腺状乳突,无毛。花期:6-10月。果期:6-10月。
产地:南澳(张寿洲 1730)、大鹏、葵涌(王国栋 6514)、福田红树林保护区、沙井、内伶仃岛(李沛琼 2036)。生于海边、港湾和河、渠等的岸边。各公园和公共绿地常见栽培。
分布:台湾、福建、江西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和广西。印度、缅甸、泰国、老挝、柬埔寨、越南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。
用途:在园林中常见栽培供观赏,也可作行道树,又为海滨防护林树种。